【女性癌症】子宮內膜癌年輕化6類女性屬高危 醫生:陰道異常出血是明顯警號
發布時間: 2020/12/10 18:01
最後更新: 2020/12/18 12:06
提防子宮頸癌就聽得多,近年其實有種女性癌症有年輕化趨勢,更成為本港女性常見癌症的第4位——子宮內膜癌。經期未到就出血,即使只是少量,也有機會是此症徵兆。
雖然50歲以上的病例較多,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5歲,但近年年輕如30、40歲都有確診病例。臨床腫瘤科專科張明智醫生指,非停經婦女才需緊張,年輕婦女亦需加強病症意識、小心提防。
6大因素增患癌風險
雖然子宮內膜癌的成因仍然未明,但於臨床統計上,醫學界留意到有幾類因素會增加患病風險,而且都與賀爾蒙轉變有關。張醫生解釋:
1.年屆50歲以上的停經女性。
2.卵巢多囊症、子宮內膜異常增生患者。
3.從未生育過的女性。
4.體形較肥胖,或患三高、糖尿病等長期疾病的人士。
5.攜遺傳基因——錯配修補基因、連氏綜合症患者。部分人因基因突變而誘發子宮內膜癌,患者當中有2%至5%為此類人士;另若直系親屬曾患乳癌、卵巢癌、大腸癌等,亦會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。
6.曾使用賀爾蒙治療藥物或補充劑人士。乳癌患者通常服用10年賀爾蒙藥物,平均一年會增加千分之一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,10年就增加百分之一。
陰道異常出血要小心
子宮內膜癌分1至4期,1期時腫瘤局限於子宮體或子宮內膜,2期的癌細胞由子宮向下擴散至子宮頸。3期代表癌細胞已穿越子宮,影響卵巢、陰道、盤腔或主動脈旁的淋巴結,有機會廣泛擴散。4期的癌細胞已隨淋巴液或血液遠端擴散,入侵骨盤腔外的器官,常見為膀胱、直腸,甚至肝、肺、骨或腦。
張醫生指,陰道異常出血為此症初期的明顯警號,好多人因而及早發現,近7成患者確診時為1期。
如經期期間比之前多血,或經期之間也會出血,即使小量都要注意。
嚴重可下體隱隱痛 影響淋巴
中至後期的症狀較明顯,第3期嚴重的話有可能影響盤腔腹膜,繼而蔓延至神經綫,病人或覺得下體總是不適、隱隱作痛,坐下或轉換姿勢時都會覺得痛,嚴重者更或會摸到硬塊。
張醫生續指:「有機會影響區域淋巴結,淋巴回流不佳會導致腳腫。若到第4期,擴散到遠端器官如骨骼、肝等地方的話可能會骨痛,再嚴重些就影響到後腹腔的淋巴核,連後腰都痛。」
病人需做全子宮切除手術 早期病人90%治癒率
手術為主要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方法,切除範圍包括子宮、子宮頸、輸卵管、卵巢、部分陰道及附近的淋巴組織,手術後會為已切除的器官組織做化驗,了解腫瘤的類別和擴散範圍。術後傷口康復期一般為2至4星期,一兩個月即可如常生活、上班,1期病人可能只做手術就夠。
若結果發現癌細胞惡性程度高,或已侵蝕子宮肌肉或子宮頸,需再做放射治療或化療,減低復發風險。
醫生會循化驗結果視乎高危位置,如盤腔抑或陰道口,從而選擇做哪種治療。
放射治療分體外和體內兩種,前者一共做25次,合共5星期,照射病發部位和盤腔。後者只做2至3次,病人須做局部或全身麻醉,再把導管放進陰道中做放射治療。化療則做6次,每3星期一次,需時約4個月;一般副作用為短暫性掉髮、神經綫麻痺、易累,有些病人或會局部膀胱發炎,但不常見。
張醫生續指,子宮內膜癌的治療療效佳,1期病人的治癒率為約90%、不會復發,惟3期之後較嚴重的個案,則約一半機會有區域性或擴散性的復發,如下盤腔有腫瘤,或後腹淋巴腺、頸部有腫瘤等,需定期跟進、做掃瞄觀察。
40歲乳癌患者再確診
曾有40餘歲、患乳癌的女士,因癌症影響淋巴腺,術後需做化療。由於化療後停了經,她需服食賀爾蒙治療藥物,而因屬未收經的年齡,經期亦有機會於一兩年內再有。服用賀爾蒙藥之前,醫生已解釋有機會輕微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,並着病人每年起碼看一次婦科觀察病情,時常留意身體徵狀。
服用賀爾蒙治療藥物一段時間後,病人陰道有少量出血,她卻誤以為是經期重臨。此狀況維持3至4個月,經婦科醫生檢查才發現,原來她的子宮內壁生了個約3cm的腫瘤,有局部擴散至下腹盤腔的迹象,屬第3期,當時她並無痛症。病人需做手術切除子宮、輸卵管和卵巢,切除腹腔腫瘤後需做放射治療和化療。
張醫生補充,一般子宮內膜癌的生長較緩慢,而且不易擴散到子宮以外的組織,出血情況若非持續1年或以上,通常都只是1至2期。此屬不太常見的例子,他推斷病因為賀爾蒙治療藥物所致。「病人已服用藥物4年,其實剛開始服此款藥物時就要做婦科檢查,定期量度住子宮壁厚度。」因藥物副作用無法避免,張醫生建議此類病人應加強意識,身體一有異樣就立即求醫。
預防貼士
1.了解自己是否高危族群,如家族癌史。
2.做適量運動、注意飲食,避免中央肥胖及三高。
3.年屆35歲開始,每年做婦科檢查。
4.停經或患骨質疏鬆症的女士,避免持續每日服食賀爾蒙補充劑達3至5年,選擇安全的配方、適量服用,可向醫生查詢。
5.懷孕導致的賀爾蒙轉變,可降低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。
記者:吳霆俊
了解更多其他癌症的資料,即看片: